凉山夫妻教师当爹又当妈,5年就把“孤儿班”教成“尖子班”|人物
2012年9月,在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的资助下,普格县五道箐乡中心小学校设立“爱心班”,定向招收失去父母监护的孤儿入学。孩子们最小的5岁,最大的已经10岁,高山上辍学多年的孩子也来了。
五道箐乡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杨兵
50双打量的眼睛、目光中有胆怯,也有渴望,五道箐乡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杨兵与孩子只是那么一瞬间的目光交流,当即明白:“爱心班”的50个孩子将会成为他的牵挂。
妻子王英恰巧是该校数学老师,在杨兵的影响下也来到“爱心班”,两人既是孩子学习上的师长,也成了孩子精神上的父母。如今,这个班成了学校学习、文艺各方面都很突出的尖子班,老师们的付出成了孩子们茁壮成长的土壤,如今,50个孩子梦想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,在杨兵夫妇的眼里“像金子般闪耀”。
杨兵夫妻教师和"爱心班"的孩子们已经相处5年了,在这5年的时间里,这群孩子即是他们的学生,又像他们的孩子。是什么让杨兵夫妻坚守这么长,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?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!
夜晚的校园格外清净。21:30,杨兵准时出现在学生寝室,挨个查看孩子们是否就寝;凌晨12:00,杨兵再次出现,仔细检查每个孩子的被子是否盖好,28个女孩,22个男孩在杨兵的目光中熟睡。
从教师宿舍到学生宿舍,这条长长的通道,杨兵一走就是5年,周末也从不间断。
与别的班级不同,“爱心班”的孩子周末不离校,只有长假和寒暑假才回家。许多孩子家里路途遥远,且家中只剩下年迈的爷爷奶奶,有孩子需要投靠叔伯婶婶。最让杨兵心疼的是,有孩子只和奶奶相依为命,而奶奶本人生活也不能自理。
杨兵教孩子们洗脸
50个孩子一年级刚进校时,杨兵觉得遇到了17年教学生涯中最大的挑战。孩子们不会刷牙、洗衣服,不会梳头、洗头,有孩子都已经快十岁了还不会说汉语,有孩子太小连彝语都说不清楚。
语文老师杨兵头一回当起了生活老师,手把手地教孩子打理家务。孩子们不会汉语,杨兵就用彝语跟孩子交流,鼓励孩子多表达,逐步建立起孩子人际交往的自信。
最让杨兵担心的是生病,每晚不管多累也要坚持给孩子盖被子,“这么多年零点以前没睡过觉”,其实就是预防孩子感冒。“老师有辆面包车,是专门接我们的。”学生吉子莫你作说,每当有同学发烧、拉肚子,这辆面包车就会及时出现送他们就诊。
一次,学生拉玛日黑晚上发烧,杨兵伸手一摸,额头烫得吓人,赶紧往医院送,凌晨的五道箐乡没有一家医院开门,只有诊所还有亮光,但五道箐乡的个体医生要见到孩子家长才敢诊断,以免医疗纠纷。眼看孩子高烧不退,家长又联系不上,杨兵向医生拍着胸脯保证:“他就是我的亲儿子!”医生这才给孩子治了病。
孩子们帮杨兵拔白头发
课上,杨兵是孩子们的语文老师,课下,杨兵是孩子们的依靠。孩子们常常围着杨兵,帮他捶背、扯白头发,一如儿女对父亲的亲昵。
孩子把杨兵当作父亲,把王英当作母亲。正如父亲有些话不好给女儿说,需要母亲出面一样,王英会给女孩子们“开小课”,告诉她们“夜晚上厕所要三五成群”“除了老师,其他任何人敲门都不能开”等防拐、防性侵的基本常识。
教语文,也教做人
杨兵和孩子们一起打篮球
杨兵深知家庭变故对人心灵的影响。个子高大的他面对学生时心细如发。
语文课本中少不了写亲情的文章。一次,上到父母亲情的段落时,杨兵一抬头,看到几十双泪光闪烁的眼睛。杨兵一下子怔住了,他赶紧将话题一转,谈起了自己的童年。
杨兵7岁时父亲去世,母亲一人抚养5个孩子。杨兵排行老三,为了上学,5块钱的学费他自己到村民手中借。艰苦的岁月没能阻挡他成为一名老师。相似的经历,让杨兵走进了孩子们的心。杨兵希望孩子们从故事中明白一个道理: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改变命运。
“最担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,我把做人的道理都融进了课堂里。”杨兵说,自己的成长故事、孩子们的故事、以及身边的故事,都是他教学中的素材,杨兵讲课文,也在讲如何运用课文中的道理看待自己的人生。
直到现在,杨兵都很感激借他5块钱学费的村民,他也希望“爱心班”的孩子懂得感恩。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资助每个孩子每年两套衣服、两双鞋,每个月100多元生活费,通过其他资助渠道,学生还能获得一些学习用具、衣服、鞋子等用品。
“如果没有这个班,可能许多孩子读不起书。”杨兵说,他给同学们传递的观念是,今天接受帮助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回馈社会。他不仅“说出来”,而且“做得到”:他本人的成长经历就是自立自强、感恩奋进的最好注解,而他对“爱心班”的付出,正是“回馈社会,帮助他人”。
一些小事,看起来平常,但刚好是学生无助时照进来的一束光。女生吉各小芳突然很想家,想着想着就在寝室门前哭起来,她也不知道杨兵怎么就刚好出现了。见她有心事又不想说,杨兵带她到宿舍,给她面包吃,把电视打开让她看,跟她聊天。这些小细节让吉各小芳非常温暖,她把心中的恐惧难过都跟杨兵一股脑儿讲了出来。
这样暖人心的故事,在学生口中还有很多。学生阿干克落承认一开始觉得杨兵老让同学们好好学习,不过就是“为了提高平均分,增加工资”,几年下来,他觉得自己想错了,“杨老师有家都不回,就连有事都要等我们睡觉了才安心离去,白天还要回来照顾我们,这样的好老师在哪里才找得到?”
为孩子们骄傲
“我们小时候都没他们优秀”
谈起这50个孩子,王英止不住地夸赞:班上教学质量是全校第一,在全县乡镇学校一类模式的班级中,也排得上前5名。
王英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
一开始学生们基础差,王英在数学课上明显看到几个学生上课天天睡觉,王英分析是“年龄太小,跟不上进度”。她想了个办法,别的同学上课,她就让这几个同学写数字、做计算题。下课之后,她又单独给学生“开小灶”,补上课学的知识。
根据班上的年龄差距,很多学生没上幼儿园,底子又薄的特点,王英在班级内部做起了“分层教学”。课上讲课兼顾多个层次的学生,课下给学不懂的学生补习基础知识,给“吃不饱”的学生布置有难度的练习题。王英的教学方法效果很明显。
王英发现,这个班孩子自尊心强,做什么事都非常努力,文体艺术也不甘落下。每次文艺表演,孩子们就像过节一样,编节目、安排排练,根本不用王英操心。
学生太积极,王英看着心疼,有一次差点被感动得哭出来。运动会历来是“爱心班”孩子展示特长的时候,有一次,班长跑了长跑下来,喝了两瓶矿泉水都没有缓过来,王英看着直心疼。“孩子为了班级荣誉太拼了,我们小时候都没有他们优秀。”王英感慨道。
王英和杨兵有一儿一女,都在西昌城里上初中。5年以来,除了大的节假日,王英和杨兵从未一起出现在儿女面前,“爸爸怎么没回来?”这句话女儿问了5年,王英知道这不是问句,只是思念。
近日,学生们写了作文《我的老师》。深夜,杨兵在台灯下读孩子们的作文,热泪盈眶,许多小事,他都不记得了,但孩子们还记得。“我要像杨老师一样,到乡村当老师。”“我体育好,可以当体育老师。”“我喜欢跳舞,可以当舞蹈老师。”“我想当医生,治病救人。”……
看着这群孩子从目不识丁、自卑怯懦,到如今有了文化知识、艺体特长,能够自信地憧憬未来,杨兵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,因为50个孩子的梦想像金子般闪耀。
小学生主动让座反被姥姥训斥“每次都让,让什么让!”你怎么看?|热点
文字来源|教育导报
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实习编辑|徐珍